保险名目众多,但有这样一款保险备受青睐,
由政府背书,普惠众生,
可带病投保,不限年龄,
无等待体检,不限职业,
它就是近两年爆火的“惠民保”!
目前为止,全国26个省份和4个直辖市共推出了140款惠民保。
各地有各地保,人人都把它当宝。
如上海的沪惠保,成都的惠蓉保, 的惠民保,北京的京惠保。
沪惠保上线一天时间就售出150万;
深圳作为惠民保的领头羊,2020年全市的参保人数高达50.4%,
这意味着每2个深圳人就有一个买了惠民保。
到目前为止,已有6000万人参保惠民保。
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由政府背书的商业保险,近日也被监管了。
银保监会通知中将惠民保统一称作“城市定制型医疗保险”。
对其的监管主要包含以下四项内容:
(1)强化依法合规
(2)压实主体责任
(3)明确监管要求
(4)加强行业自律
文件明确了将对惠民保进行重点监管:
重点查处的问题包括参与恶意压价竞争或承保价格低于成本;
违规支付手续费、经纪费;
夸大宣传,虚假承诺;
冒用政府名义虚假宣传;
等等。
此份文件矛头直指近年惠民保出现的问题,将其通通纳入监管查处之列。
与我之前对于惠民保的想法不谋而合
绝大多数城市的惠民保,最终都会成为昙花一现的保险产品。
接下来,我就给大家仔细讲讲惠民保面对着哪些严峻的问题。
惠民保,顾名思义就是一款惠及大众的保险,
投保低门槛低保费的特点和我们的医保有相似之处,但本质是一款商业保险。
随着人民群众的纷纷购买,它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了。
1、 保司不赚钱,反而在搞价格战
监管文件里就提到了“低价恶性竞争”这一点:
惠民保的战争俨然就是一场价格战。
正因为“低价”,它的横空出世才迎来了无数人的拥趸,发展至今才能拥有6千万的投保人数。
深圳是“惠民保”的最初试点,
2015年在深圳购买仅需15元/年,物价飞涨的2021年也只要39元/年。
再看其他城市,
2018年南京惠民健康保,仅需49元每年,2021年也只要99元/年。
就算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,沪惠保也仅需115元/年,且老少均价。
我们可以发现,惠民保产品的价格普遍偏低。
保司以“白菜价”卖保险能赚到钱吗?
不能!
我们以南京的惠民健康保举例,
2018年39.5万人投保,总保费约1759万。
同年受理共计3185起理赔案件,赔付总额1420万元。
扣除各项运营成本后,所剩金额寥寥无几。
再看深圳的惠民保:
2019年,深圳将惠民保的价格提到30元/人,
当年保费收入2.25亿元,赔付超过2.3亿元,亏损依旧。
依靠惠民保,保司是不可能盈利的,能不亏就不错了。
在赚不到钱的情况下,为什么保司们还对惠民保“爱得如此深沉”?
不仅愿意亏钱,甚至不惜打价格战来抢占市场,斗个你死我活。
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?
答案很简单,就是“获客”!
保司热衷在惠民保的战场上battle就是为了通过这项业务开拓出新市场和客户,变相用低成本获取新客。
简言之就是,虽然卖给你的惠民保不赚钱,但是你要是需要购置其他保险,那保司就能将钱“连本带利”地拿回来。
精准的客户群体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钱!
本质上这就是一场“你爱我,我割你,保险公司甜蜜蜜”的利益游戏。
保司不能通过“惠民保”这款产品本身获取收益,就注定了它短暂的花期。
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,说来说去亏的还是老百姓。
今年你是我的宝,明年我不帮你保
原以为惠民保将会是普通老百姓一生的依靠,奈何“情深不寿”,它只是短暂地爱了我们一下。
说到底人家是一份商业保险,不是慈善。
若要谋求可持续发展,价格上涨是大势所趋。
2、 看似同一款产品,背后多个主体,更有甚者,假借政府名义
监管的第2条内容如下:
为什么要压实主体责任?
由于惠民保的金主爸爸多,从政府背书,到保险公司产品设计,再到产品宣传,最后到健康管理背后有多个参与主体,和普通的商业保险很不一样。
包括政府部门、保险公司、健康管理公司、保险经济公司四个参与主体。
所以确定主体责任是相当重要的。
我们以沪惠保为例:
除了政府背书外,承保的保司就有9家,这还没算上提供信息支持、健康服务的公司等。
除了“低价”,政府站台也是惠民保的核心优势。
政府在背后撑腰的保险产品,相信大家都会觉得非常安心。
即便是口碑再好的保司的产品,也不敌老百姓对于政府背书产品的信任。
惠民保得民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点。
正因为老百姓们对政府的无条件信任,市场上开始出现了许多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虚假宣传。
一些产品,假装自己有政府背书,伪装自己是惠民保。
去年7月,陆续有群众到长沙医疗保障局咨询X康养老推出的“星惠保”,
长沙医疗保障局大吃一惊。紧急发公告澄清,否认政府对该产品有业务指导。
X康的胆子真的肥,都已经敢为所欲为碰瓷政府了。
所以,辨别真伪我们还真应该学习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群众,
一般情况下,政府会在官微上发布当地惠民保的相关消息,要是没官宣,十有八九都是碰瓷的。
3、停售无约束,未来谁负责?
惠民保最大的风险就是是,不对续保做承诺。
能保一年算一年,来年有没有还是未知。
生活也好,保障也好,都得从长远的角度考虑。
短期来讲惠民保是很好,可能去年保上了,今年保上了,但是难以保证未来也能保上。
在长期亏损的情况下,惠民保能存在多久还是未知数。
我们担心的是,过度依赖惠民保,当我们失去它时,已经错过了买其他商业保险的时机,得不偿失。
没有约束的停售后,谁来负责人们未来的保障?
深圳、南京这些大城市的惠民保还算比较稳定,每年都可以继续买,只是保费一直在涨。
但谁也不敢保证它们不会有一天,啪地消失了。
如益阳的益惠保,去年9月才出,几天后就毫无征兆地停售了。
持续亏损已是事实,续保不约也是事实。
尽管有政府背书,但是谁也没有办法拿自己往后余生的保障去赌。
4、虚假宣传,夸大宣传,消费者并不清楚责任
由于惠民保性质特殊,是保司和政府联合主导的产品。
所以在宣传时,往往会以政府的名义大肆渲染。
低价、百万保额成为营销利器,免赔责任和赔付比例则被淡化。
多的是消费者不知道的事情:
多数惠民保其实是不保医保目录外的费用;
多数惠民保不保外购药品;
部分惠民保不保门诊手术、特殊门诊;
这些责任条款,又有多少人知道呢?
我们一股脑去买惠民保,只是因为政府背书就断定产品可靠。
对于惠民保的理赔条款大多一知半解,正因如此,理赔纠纷才频频发生,因为理赔结果和消费者的预期不一样。
过度的期待会带来强大的落差感,惠民保也一样。
由于信息的不对称,老百姓会觉得这款政府撑腰的惠民保一定靠得住。
但是产品真实存在的责任与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不同的。
1、大城市持续性尚可,小城市重在参与
惠民保实现可持续发展,与赔付率息息相关。
而影响赔付率的重要因素就是参保人数。
参加的人越多,基数越大,惠民保资金池子就越满,即便赔的人多,也不至于资金池干涸。
产品定价遵循的是大数法则,但惠民保是“一城一策”原则,
这就不可避免存在保障理念等区域性差异,
参保人数多少带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。
很多市级地区保障方案基础数据不足,缺少风险测算,
设计产品之时,就存在极端错误,如没有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、基本医疗政策、以及既往医保数据进行定价参考。
这样的后果就是,当地惠民保像烟火一样短暂。
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来说,群众参保意识普遍比经济落后地区要积极得多,所以惠民保就更稳定。
从受众面上来说,
一二线城市持续性还是值得期待的,只要政府积极宣传,即便涨点价,大家也乐意接受,惠民保是能运营下去。
至于小城市,我的看法偏消极一点,重在参与就好。
(个人觉得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,可能是更好的方案)
2、 购买前,清楚惠民保责任是什么,以及惠民保的不足
惠民保并不是什么都保的,很多产品并没有宣传得那么惠民。
有的就只保障医保目录内的医疗费用,但是医保就能报销70%了,剩下30%费用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所以监管鼓励惠民保保障医保外的费用很有道理。
宣传中的百分百赔付也并不是完全真实的。
惠民保的免赔额多则2-3万,少则1万,
必须医保报销后再多花1-3万块才能用上惠民保报销。
如成都的惠蓉保:
我们既然要买惠民保,就应该清楚地知道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保障责任。
不然光听宣传的好处,到了真正要报销的时候发现差远了。
不仅买的人尴尬,政府也尴尬。
在这一点 上,各地政府在宣导时的配合,不要让大家乘兴而来,败兴而归。
3、对非健康人群,惠民保超棒
惠民保比较良心的地方就是只要以当地社保参保人员身份就可以买。
准入门槛低、定价低,决定了惠民保更适合身体状况欠佳的人买,再退一步,预算极低的人也可以买。
非健康人群只要花一点点钱就能享受保障,真的超棒了!
惠民保被称为低配版的百万医疗险,
因为它们的责任条款很相似,
但是要取代或者超越百万医疗险,惠民保显然不够格了。
健康的人身体状况允许,选择也更多,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去配置保障更全的百万医疗险。
这几年,惠民保以星星之火燎原式爆发,以定价低、低门槛优势吸引更多人投保。
但是诸多问题也暴露出来了,要是任其肆意发展,那必定花期短暂。
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,
银保监会之所以发文明确了将对惠民保进行重点监管,就是希望它能长足稳定地发展。
谁也不想看到惠民保昙花一现,像烟火一样短暂闪耀过后马上就陨落。